陶渊明的爱情故事与《自挽歌辞三首》

陶渊明的爱情故事与《自挽歌辞三首》

2016-02-20 12:08:05热度:作者:来源:

话题:陶渊明的故事 爱情故事 爱情到底是什么 婆媳关系 陶渊明的爱情故事与《自挽歌辞三首》 

有的人说,爱是一杯水,可以清清淡淡,也可以浑浑噩噩;

有的人说,爱也是一杯酒,可以不喝,可以喝一点,可以带有微微的醉意,也可以伶仃大醉;

也有的人说,爱更是最极端的,当苏格拉斯叫柏拉图选择最大的那颗麦穗时,柏拉图一(WwW.NiUBB.NeT]无所获,因为在选择爱的过程中,你选择的将是最美好的(或许只是你认为最美好),同时,你也选这了一种极端。

那爱情到底是什么呢?那我们就来说说陶渊明的爱情故事。

 陶渊明一生结过三次婚,前两个妻子年纪轻轻早逝,第三个妻子翟氏,比他小一轮,陪伴他到终生。陶渊明的婚姻是不幸的,两次经受中年丧妻的打击;陶渊明的婚姻也是幸福的,他的三个妻子都很贤惠,感情很深。

  公元376年,陶渊明25岁结婚成家。婚后离开园田居,移居到浔阳县城,先是教书,然后到江州刺史王凝之手下任别驾祭酒,不辞而归。陶渊明回到家里,知道妻子已经怀孕了。母亲和贤妻怕他在官场分心,想瞒一段时间。

  古人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陶渊明到了而立之年要当爸爸了,自然很高兴。谁知妻子临盆难产,肚里的孩子只是伸出一条腿,当时的条件,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大人孩子送了命。给妻子办完丧事,陶渊明万念俱灰。

  公元385年,34岁的陶渊明又做了新郎官。结婚第二年大儿子阿舒出生了,新生儿给陶家带来极大的欢乐。又过二年,二儿子阿宣出生。阿宣刚会跑,妻子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取名阿雍和阿端。陶渊明深爱他的几个宝贝儿子,特别是那对双胞胎。他夜晚读书的时候,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蹑手蹑脚走到床边,在微弱的灯光映照下,端详这双宝宝的小脸,像两块透红的美玉,长得一模一样。他怀着一种特别的幸福,钻进妻子的被窝里。

  公元392年,陶渊明的第二任妻子得了痨病,大口吐血,又离开人间。陶渊明很痛心,知道妻子是为了家庭操劳过度累死的。在六年的时间里生了四个孩子,忙活一家老少七口人的生计。

  妻子去世后,家庭的重担落到陶渊明母亲肩上。每天教书回来,看到四个不懂事的孩子乱成一团。这四个孩子就够母亲看的,谁来操持家务?家里没个主妇实在不行。

  孟老夫人和叔叔陶夔商量,又给陶渊明提了一门亲事,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娶进门。

  陶渊明的第三个夫人姓翟,翟夫人比陶渊明小一属,又贤惠又能干。首先对婆婆侍奉的很好,婆媳关系融洽。对陶渊明前妻留下的四个孩子尽心尽力抚养。经过她的一番整治,这个家庭又井井有条,其乐融融。陶渊明只管教书就行了,回家读书写字的时候,孩子也不围着吵闹了。翟夫人有付好身板,农田里的活也很能干。每到农忙时,插秧或是收割,她都跟着陶渊明一起干,干得比陶渊明都利落。

  结婚两年,翟氏为陶渊明生了个小儿子,乳名阿通。由于翟夫人能吃苦耐劳,陶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田里的庄稼年年丰收,粮食吃不了,每年都要酿些酒喝。每当新酒酿成,翟夫人先端一大碗给陶渊明。只要家里有酒,翟夫人每顿饭都为陶渊明备酒。陶渊明觉得饮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饮小舒服,大饮大舒服,饮多了就醉过去了。

  陶渊明在家闲居的时候,逗逗孩子,自饮自酌,把名利之心忘到九霄云外。当然,他也有消沉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自己已经老了,有时想到死。特别是他的两个夫人,年纪轻轻,相继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东晋的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多少王公贵族,三四十岁就完命了。陶渊明已经45岁了,他想到自己不定那一天就会倒下。陶渊明不信命,他觉得生死都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这一年,他为自己写下了《自挽歌辞三首》。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的诗明白如话,造句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似枯而实腴,自然而有妙趣。

  在东晋的时候,能像陶渊明这样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这样的命题,是很可贵的。不像有些人炼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陶渊明意识到,人死后一了百了,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是非功过,荣辱得失,谁能评说!不如在世的时候多喝几杯酒。西晋时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陶渊明似有同感,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虽近诙谐,也是肺腑之言。《似挽歌辞三首》中的第二首是: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这首诗写的是人死后从入殓到停尸家中受祭奠的情形。紧接上篇,活着的时候,想喝酒杯常空。如今,在祭奠的案桌上,酒盈杯,肴摆满。想喝不能喝,想吃不能吃。亲人扶着棺柩哭,我口无音,眼无光。一旦出门去,葬在荒郊野外,长眠地下,暗无天日,与这个世界永别了。

  《似挽歌辞三首》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通篇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环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合情合理。最后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说人死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命运。陶渊明这样豁达是空前的。
陶渊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