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_唯美伤感的句子_优美诗句摘抄大全_好词好句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后感 >

《棚屋》读后感三篇

时间:2017-02-24 07:22来源:好词好句网 编辑:好词好句点击:
《棚屋》读后感三篇
 
篇一、
 
   《棚屋》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小说。是的,它写了一桩耸人听闻的虐杀女童案,但是那只是打开棚屋的一扇门。如果你觉得这本书的文学性艺术性都不是特别强,那或许因为作者威廉·扬不是一个作家。曾就读于神学院的他,更像一位传教士。在宗教被人们不理解甚至摈弃的当今,在人类日益浮躁的当今,作者和他的《棚屋》试图构建一座桥梁,将人们重新拉回到上帝身边。
 
  在《棚屋》中出现的上帝,不是我在《圣经》中读到的上帝。千百年来,白种人,特别是白种男人,因自己跟上帝肤色形象相似而自命高人一等。而那样的上帝似乎也只属于西方世界。但是《棚屋》的上帝不同,他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他可以是白种人,也可以是非洲人或亚洲人。他是你所希望的任何模样。因为全人类都是他的孩子。
 
  三位一体的上帝本就不属于我们所在的三维空间。若上帝真的存在,他一定是来自多维空间的,所以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看到的他都是有限的。他远比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和想到的更加伟大,无所不在。西方人把上帝描绘成白种男人,一方面是固然因为坐井观天,另外一方面是人类一旦有了秩序,便试图利用上帝。而上帝终是爱我们的,就像做父母的,即使孩子犯了再大的错误,父母对于子女的爱也不会因此减少。倒是人类总是站在自己受到局限的三维世界里观察上帝,是以无法理解上帝。
 
  上帝从来不制定规则。伊甸园是个没有规则的地方。上帝创造万物,所以万物存在即合理。这种思想也和我从《圣经》中读到的不同。《圣经》中的上帝更加固执,更加喜欢告诉人类什么事不要做(当然,是人类编纂的)。《棚屋》的上帝更像中国的老子所谓的道。上帝不让人明辨善恶,因为善恶从来不是绝对概念。吃了智慧树上的苹果,“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并不透彻,却擅长断言事物的好坏”,从此善恶是主观判断,而无关对事物本质的探寻、了解。瞧瞧吧,全球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多是人类主观判断善恶的结果。人类认为自己是可以独立思考的,却使得整个地球濒临毁灭。而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应该是像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那样。那时的人类并不懂善恶,要做的,只是在了解每一件事物本质之后,使自己能以最好最适合的状态与他们相处。那是我们曾有过的家园。“让我们祈求人类绝不要逃离地球,去别的地方传播邪恶。”
 
  上帝从不制定规矩,他只传播爱。他从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类,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才是真正的爱的方式。责任不是爱,期许不是爱。当夫妻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要靠责任和期许维持的时候,那恰恰是因为爱的缺失。(每当从电视剧里看到妻子责骂出轨的丈夫不负责任时,我就觉得凄凉。)三从四德不是爱,圣坛前的宣誓不是爱。当爱缺失之后,秩序和制度便会趁机滋生泛滥,让我们背上负担,越来越远离真正的爱。因为“一旦废黜了上帝,政府就变成了上帝”。黑暗只有在光明消失的时候才会出现。
 
  当我们陷入自己的悲伤,就会看不到别人的痛苦,而当我们只看到自己的痛苦时,上帝就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所以要想时刻与上帝在一起,就要放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要放下痛苦悲伤,便要放下自己对事物的善恶判断。譬如一颗毒草,它的本质就是一颗毒草,与善恶无关。我们只需要小心与它相处甚至远离它以保护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学会去原谅和包容。而学会了饶恕,便远离了悲伤,与其说解放了他人,其实首先解放的是自己。这就是《棚屋》所要告诉我们的:从今天起,放弃自己的标准,重新学着爱和饶恕,重新认识世界。以上帝眼睛看世界。
 
篇二、
 
放下《棚屋》这本小说,整个人都觉得轻松了许多。感觉脑子里充满了东西,却又无法在一时半会里理清。
 
先简单说说这个故事吧。麦克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和三位儿女。但在一次露营中发生意外却让他失去了最小的女儿-梅西,这成为了他心中的巨恸,一直困扰着他。直到有一天他在信箱中看到一条让他既愤怒又恐惧的字条,一张来自“老爹”的邀请信,邀请他到梅西丧命的棚屋里去。而心怀对上帝的怀疑的麦克去到棚屋后却经历了神奇的遭遇,与圣父(“老爹”)、圣子(耶稣)和圣灵(萨拉玉)共度了一个周末。而就在这个周末中,通过与这三位圣人的共同生活和对话中,麦克不仅从“巨恸”中走了出来,更拥有了坚定的信仰。
 
这本小说从故事性上来说并无太大亮点,但麦克与上帝、耶稣和萨拉玉的对话和生活遭遇却充满了能量。看这本书时,速度很慢。但不是因为枯燥,而是每看完一篇都要有停下来整理思考。不可否认里面有些东西的宗教性很强,而且加之是译本,某些语句还是有些难懂。但却总是能让人深思,关于爱,关于善恶,关于关系,关于宽容……
 
1)关于爱
 
这之前先要说下三位一体的上帝,既圣父、圣子和圣灵。这是基督教中的信仰基础,圣天父完全是上帝,圣子完全是上帝,圣灵完全是上帝;圣天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天父。这个教义我们很难用逻辑的思想去解释,但这里也没有必要去解释。
 
小说中圣父的形象是一个爱做饭的高大黑女人,而不是长白胡子的“甘道夫”;圣子是酷爱木工的中东男子;圣灵则是打点花园的亚洲女子。这就宣告着一种爱,上帝是爱着世间的每一个人的,即使人类早已背离了他。要我像上帝这样对待世界的每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这种爱就像一种家庭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不管有多少子女,你都会爱着他们每一个人,而且对每一个人的爱都是有所不同的。这不是说爱得多爱得少的问题,而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方都是值得父母去爱的。而且这种爱是不会因为哪个孩子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而消失的。
 
2)关于善恶
 
善恶如何分别,这看似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否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一样,还是因人而异呢?麦克也做出了回答,但却发现善恶从不是一个客观的问题,而是十分主观的存在。很多人都会认为有益于人或是自己的事情便是善,伤害的他人的或自己的事便是恶。可是真有那么一件事能有益于所有人而不让任何一个人感到不好过吗?或者说让大多数人受益的事情就是善的,但这样的话那一小部分人的善恶观又得受到考验了吧。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眼中去看待世界并去评价它的好坏。然后再做出反应,愤怒或是喜悦。这时,我们就成了判定善恶的法官。但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善恶就真的是善恶吗,还是只是符合自己标准的善恶?我也无法对善恶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当我们想要对一件事情做出反应时,先想想这个问题或许能让自己有更好地应对方式。
 
3)关于关系
 
想象一下圣父、圣子和圣灵之间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呢?是否是圣父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圣子则是服从命令行事,圣灵也处于圣父的管理之下?这便是麦克的想法。然而小说中他看到的却是三个共享纯真和美好情谊的人,丝毫没有权力的阴影。
 
但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建立在一条条自上而下的指挥连上的。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我们随处都可以看见这种无形的链条。似乎离开了权力,我们便难以认识和体验关系了。就如文中萨拉玉所说的“当你们选择从关系中独立出来,彼此就成了威胁。其他人就变成了为你自己的幸福而去操纵或管理的对象。就像你们通常认为的,权力只是强者用来使他人服从他们的借口”。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每个人都能把互相关心看得与关心自己一样意义重大,等级制度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不要说什么这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害怕失去权力而拒绝尝试的一种借口而已。
 
4)关于法规
 
这是我们的等级制度所催生的产物,法规似乎是能够帮助控制住这个世界以免过于混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律法是授予人们评判他人的权利,感觉自己位于它们之上。人们相信与自己评判的人相比,自己依照更高的标准生活。法规的存在强加了很多责任与义务在人们的关系之中,即使是亲子与朋友之中也是。那些本来是美好的关系因为有了法规而显得没了生命力,就如亲子之间的赡养关系。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权力与义务,有的只是主观的期许,当我们的期许被他人达成的时候我们便会感到喜悦。但是当我们的期许变成了被法规所强定的权力或者说他人的义务时,那种本应存在的喜悦感便不复存在了,而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
 
5)关于宽容
 
面对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你能说出“我原谅你”吗?我想任何人都无法轻易原谅这么一个人。对麦克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残酷的决定。他完全的相信着“老爹”,但心中的愤怒让他逃不过想要报复凶手让凶手偿命的念头。
 
然而原谅不等于忘却,而是等于放开掐住别人喉咙的手。对罪行感到愤怒是正常反应,但这种愤怒、痛苦和损失并不妨碍我们去原谅那犯下罪行的人。原谅可以把人从吞噬生命的情绪中解放出来;而那情绪会毁掉一个人的快乐和充分、公开地去爱的能力。纪伯伦在读完这部小说后说道:“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原谅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只要迈出了原谅的步伐,便能融话很多坚冰。
本文由 好词好句网 (http://www.hchj5.com/) 收集整理 
------分隔线----------------------------
没安装畅言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