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丁客族二人世界逍遙

華人丁客族二人世界逍遙

2015-11-27 20:12:48热度:作者:来源:

话题:丁客 人生哲理 華人丁客族二人世界逍遙 

丁客(DINKY,又稱頂客)是雙職工、無子女(dual incomes, no kidsyet的英語縮寫,即沒有孩子的高收入夫妻能夠過著高消費的生活。丁客在北美主流社區比較流行,北美華人中,丁客家庭也逐漸增多。

華人丁客族二人世界逍遙文/韓傑
《世界周刊》,1501期

在北美華人中,丁客(DINKY,又稱頂客)家庭逐漸增多。丁客是雙職工、無子女(dual incomes, no kidsyet)的英語縮寫,即沒有孩子的高收入夫妻能夠過著高消費的生活。紐約華人谷星楠是丁客族,「說不想要孩子不是真的。自從妻子十幾年前做過人流後,一直沒有懷上」。他說,生孩子就是傳宗接代,但他沒有傳宗接代的想法。許多人為了生孩子去做試管嬰兒,他們不想,也不願領養孩子,一切順其自然,有就有,沒有就算,「關鍵是把自己的生活搞好」。

美東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表示,丁客在主流社區比較流行,唐人街也有丁客家庭,但不多。他認為,華人成為丁客的原因,很多是夫妻是因為無法生育,而不是有意成為丁客。美國福建同鄉會常務副會長陳鍵榕強調,福州移民沒有這種家庭,家家都要孩子。「在我的朋友中,沒有一個丁客家庭」。他說,福州移民比較傳統,孩子是最重要的。「生孩子是人生大事」。

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鄺治中是丁客族。他生於四川成都,後隨父母去台灣,於1970年代來美留學。「我們那個時候,幾乎看不到和我們一樣的華人丁客」。但是,現在年輕華人夫婦不要孩子的越來越多。由於經濟困難,許多新移民不想要孩子。由於大家忙事業、經濟條件不好、住房狹小,甚至還欠債,生養小孩不容易。同時,中產階級特別注重教育。「許多人考慮到教育小孩成本太高,就有計畫地不要孩子」。

維基百科(Wikipedia)指出,丁客這個詞彙出現於1980年代。在2000年以來的經濟危機後,更多夫妻推遲生子,而五分之一美國人選擇不生孩子。密西根大學兩位社會學教授桑頓(ArlandThornton)等對1960年代到1990年代美國家庭的研究發現,社會對自願不育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在1962年,85%的母親支持「已婚夫婦只要有生育能力就應該生孩子」。到了1980年代,這個比率下降到40%。進入1990年代,該比率仍然保持這個水平。社會不再把自願不育視為一個恥辱,「生育是個人自主選擇」的觀念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新移民打拚客觀造成不孕

谷星楠17年前來自重慶市。他說,他當年是公派來在出國人員服務公司工作,經營免稅店。後來,中國對進口商品全面放開,服務公司就消失了。他之所以要留在美國,是因為未婚妻要來美國讀書。

1998年,他和未婚妻在紐約市政廳登記結婚。結婚不久,比他年輕十多歲的太太懷孕了。但是,太太擔心懷孕會影響讀書,生孩子後會有許多麻煩,要求做人流。他告訴太太,留學生都是讀書時懷孩子,流了以後容易不孕,「太太現在對做人流很後悔」。

他說,她的太太大學的專業是英語,研究所讀國際貿易,來到紐約大學攻讀電腦碩士,「學科跨度太大」。太太是個讀書人,電腦碩士學位順利拿下,找到一份專業工作。「她是個工作狂,精明能幹,是個女強人」。他稱自己比較弱,與太太是互補。太太兩年前去加拿大工作,因為她的整個家族都在那裡。他不願意隨著太太去加拿大,想在紐約生活,因為他在這裡有個銀行的工作,還要許多朋友,「太太兩、三個月來美團聚一次」。

早期留學生錯失生育良機

加拿大多倫多華人、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深顧問陳思進說,絕大多數華人丁客家庭不是刻意的,而是不得已。在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一批中國留學生自費來美留學,他也是這批自費留學生中的一員。他說,當年留學很難獲得簽證,能夠來美的都覺得機會難得。「同學們都是拚命幹,也不急著要孩子」。

陳思進當時攻讀電腦科學碩士,妻子讀會計專業。 1994年他闖入華爾街。 1997年,他們拿到加拿大的身分。第二年來到多倫多,就考慮要孩子。一般女性都願意做母親,但誰來帶孩子又成了難題。當時,中國留學生們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較大。「在西方,孩子不讓祖父母帶,我們也不能讓祖父母帶」。2001年,他們夫妻又回到紐約工作,陳思進在華爾街整天忙於工作。因此,他們就把生孩子的計畫「向後推遲」。

陳思進說,刚到40歲時,他們還有生個孩子的想法。「這是一個糾結的階段」。過了這一段,他們就不想了。他認為,美國不要孩子與中國不要孩子的概念不同。中國高房價使得人們壓力太大,而美國的房價不是問題。

陳思進說,早期留學生都是20多歲甚至30多歲來美,等到身分搞掂,年齡都是三十七、八歲,自然懷孕的可能性下降。在北美華人中,早期留學生中丁客家庭「特別多」。「在我認識的人中,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是丁客族」。許多人因為工作、經濟壓力或力不從心,最後順其自然。他的感覺是,女方一過40歲,他們對孩子的態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特別想要孩子。有人為了懷孕,去不孕运鲈嚬軏雰海硪活惥褪撬懒诵模灰⒆印#钺犴樒渥匀弧R徊糠秩匀幌胍⒆樱プ鲈嚬軏雰骸T缙诹魧W生都是20多歲甚至30多歲來美,等到身分搞掂,年齡都是三十七、八歲,自然懷孕的可能性下降。有的通過試管嬰兒懷孕。

陳思進說,「我們六對沒有孩子的朋友中,後來有一對通過試管嬰兒的方法懷孕了」。但是,有了孩子後,夫妻倆感到特別累,因為畢竟都不再年輕了,折騰不過來。有的回中國大陸領養小孩,感覺不錯。在西方,自己生產和領養子女法律上是一樣的,與父母很親。「等到2008年回到加拿大,我們就決定不要孩子了」。

家庭環境影響無意生孩子

鄺治中說:「我們夫妻沒有孩子,認為生孩子這事與我們沒有關係,也擔心孩子會影響到我們的感情」。他說,結婚的目的之一是要生孩子。中國人傳統認為沒有孩子對祖上有虧欠,但現在人不再這麼想了。

父母的感情如何,對子女將來選擇是否生育也有影響。他們夫妻倆都是獨生子女。在他們小時候,父母感情不好,經常吵架。「我們當時就想,如果你們不好,還生我幹嘛?」因此,他認為,生孩子要有責任。「自己做好已經很難了,夫妻兩人處得好更難,而父母和孩子處得好難上加難」。

他認為,現在年輕人不要孩子的原因主要是經濟。他們上大學要花費很多錢,經濟負擔加重。目前,美國約七成的大學生借錢讀書,平均每人欠學費2萬元。他舉例說,他有幾個學生讀法學院,人人都貸款,每人欠錢大約20萬元,學貸成為他們嚴重的負擔。「在25歲至35歲的年輕人當中,學生貸款額很高,而在35歲至40歲的人群中,欠款額更高」。這說明許多人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無法還債。美國的失業率多年來一直是9%。由於付不起租金和不能購房,許多年輕夫妻住在父母家裡」。

身為丁客族的他表示,丁客族和有孩子的家庭存在明顯的不同,他們交友的方式改變了。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和有孩子的家庭交往。例如,他們把孩子送到中文學校,共同參加有孩子參加的活動。「我們與他們來往不多」。

怕麻煩不生子就是要自由

一位要求匿名的紐約華裔女士說,她喜歡孩子,但是怕生孩子麻煩,因此決定這輩子不要孩子。她2000年來到美國前,在中國從來沒有聽說過丁客家庭。2001年,她暑假期間回國探親,說到將來不生孩子,同學說她要做「丁客族」。「我那時才知道丁客族這個詞」。

她於2010年結婚,當時已有30多歲了,老公是歐洲人。「我們結婚很簡單,就到紐約市政廳領個結婚證,沒有舉行儀式」。她的老公對她說,「如果你想要孩子,我們就生一個。但他沒有明確講孩子怎麼帶」。她說,她從來沒有動過生孩子的念頭。

她說,她自己都煩自己,不要說孩子了。「我希望每天不刷牙、不吃飯、不睡覺,但沒有辦法這樣做」。她表示,她的父母希望她生個孩子。「但是,我從小就不聽他們的,因此他們對我沒有辦法」。她有個妹妹,也來到美國,已經結婚生子,滿足了父母心願。

她的幾個大學同學很早都表示「不要孩子」。但是,其中一個最近懷孕了。她說,她不要孩子不是因為宗教。「我沒有宗教信仰」。他們每天過著兩人世界,周末看看電影,逛逛街,和結婚以前一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什麼壓力,「自由自在最好」。

工作排第一夫妻達成共識

今年40多歲的謝女士來自台灣,在1995年來美留學。此前,她在台灣的一所大學畢業後工作兩年。從美國的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後,她為男朋友留在美國。但是,兩人後來分手,在熟人介紹下認識現在的先生。他們在2003年結婚。「結婚時,我們就決定不要孩子」。

她說,結婚時兩人都是30多歲。她在廣告公司工作,平時加班很多。他的先生做銷售,經常出差在外邊跑。先生對孩子也沒有要求。他們的父母都在台灣,在家裡都是排行老三,她是家裡的第三個女兒,先生是家裡的第三個兒子,由於有兄姐在前面頂著,他們沒有感到來自家庭的壓力。

她感到不生孩子有點自私。他們結婚晚,認為若生了孩子還要夜裡起來換尿布,太辛苦。他們現在是以工作為主,因為工作是唯一的事情,被人視為工作狂。「我現在仍然有當移民的感覺,考慮比較多」。她希望,現在努力工作,多賺些錢,退休以後才有安全感。

她說,在美國,養個孩子很辛苦。台灣這幾年經濟不好,物價上升,年輕人也不敢生孩子。「政府鼓勵生育,生了還給錢,但是許多人還是不願生」。

全力拚事業丁客族易成功

陳思進表示,他們現在把精力全部放在事業上。目前,他一人工作,太太在2006年就辭去工作,專職寫作。「現在,她已經在中國大陸出版幾部小說,都是暢銷書,正在改編為電影和電視連續劇」。他認為,沒有孩子可以幫助女生成功。他說,北美有一批華人女作家,其中幾位就沒有孩子。

陳思進說,人們的精力有限,尤其是女人。有了孩子,她們下半輩子就放在孩子身上。沒有孩子,她們可以集中事業。「我在紐約的時候,我們丁客家庭經常聚會」。有的丁客朋友事業做得很成功。一位自創化妝品品牌,雇員幾百人,美國生產,中國銷售。

由於沒有孩子,他們可以照顧父母。陳思進的太太計畫最近回中國,一方面照顧父母,另一方面寫作。他也計畫再過兩年回到中國。「父母都是七老八十,我們回去陪父母、盡孝道,反正在哪裡都能寫作」。

陳思進說,有的丁客朋友改變主意生了孩子。例如,一對朋友夫婦在女方45歲時生下孩子,丈夫已經50歲了。他們很興奮,但是晚上起夜給孩子換尿布很辛苦。「他們帶著兒子外出,總被人誤認為是爺爺、奶奶」。他們擔心,等到兒子結婚時,父母在不在還是個問題。

對己對社會丁客有利有弊

維基百科列出丁客家庭存在的八大理由:世界太亂,社會競爭太殘酷,不希望孩子來到世上受苦,重蹈覆轍;事業是長期艱苦努力的結果,不希望讓孩子影響自己的工作;兩人世界也可以很快樂;養育孩子非常辛苦,但不一定有回報,不如不要孩子;在自己對生活沒有十足的把握前,不想要孩子;認為自己的工作不夠穩定,希望創造更好的條件,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認為沒有兒女也可以活得很充實,甚至對社會的貢獻更大;覺得生活環境太擁擠,不想再生孩子添亂。

維基百科中列出丁客家庭的利弊。利是緩解人口負擔過重所導致的許多社會問題,如資源緊缺、就業困難等。而其弊處是,不育不利於身體健康。如果女性有一次完整的生育過程,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而且,孕育子女可以使夫妻雙方心理更加健康,在孕育生命的過程中可以體會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從養育子女的辛苦中更能理解父母的恩情。不過,離異家庭對孩子的傷害很大,很多破碎家庭的孩子容易內心受挫,憂鬱內向,對婚姻和生育感到恐懼。

美國家庭成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1980年代早期對這些母親的女兒所做的調查中,女兒把「做父母」視作「義務」比她們的母親要少。在此後的13年中,支持該觀點的女兒比例還在不斷下降。

在1992年和2002年,學者們進行兩次對家庭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結果發現,美國女性對生育的態度有所反覆,贊同「結婚未必一定要有孩子」的比率從1992年的87%降至2002年的66%。

長期以來,社會認為結婚後不生孩子是逃避社會責任和自我放縱,為人父母才意味著個人以成熟和負責任的社會成員身分定居下來。相應地,個人通常也認為做父母才標誌著自己進入成人階段,而不是結婚或工作等其他事件。直到1960年代以後,人們對自願不育的接受度才逐漸提高,生兒育女不再被看成婚姻的必需品。

學者們認為,1960年以後出生的婦女的不育率將繼續保持上升的趨勢,並預測其不育率將保持在20%左右。同時,推遲生育會產生其他一些影響,如生育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可能最終造成非自願的不育。生育的延遲可能會使適應丁客生活方式的夫婦不願改變生活方式。同時,他們(特別是女性)可能更加追求工作成就,並最終放棄生育。

鄺治中說,許多美國女生要拼事業,爭取做得更好,甚至推遲結婚,結婚後也不要孩子。在中上階級中,許多女性事業心很強,也不容易找到對象。這種情況在美國社會很普遍。「但是,沒有人對華人的丁客家庭進行過研究」。

享受生活多邉颖3纸】

謝女士說,剛結婚時,每天都有人問「為什麼不生孩子」,現在問的人少了。他們夫妻現在習慣兩人世界的生活,也沒有對當時不生孩子的決定有過後悔。「我們也沒有收養孩子的打算」。

她和先生有個共識,就是不要成為對方的負擔,一定要保持健康。她每天都要邉印!肝颐刻煸绯刻瑁昧骱梗壬刻熳呗贰埂Kf,飲食也要注意。食物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吃高纖維的食物,少吃肉,吃雜糧。「這就是我們父母以前吃的東西」。

他們的父母年紀都大了,經常生病。因此,他們經常回台灣看望父母。「我們很慶幸沒有孩子,說回去就馬上回去」。她的公婆過世時,他們都回去送葬。「這就是沒有小孩的好處。我的朋友有孩子,聽到台灣父母有病,想回去也不能回去」。

她現在的感覺是,父母最重要。父母辛苦一輩子,現在老了,他們應該去照顧。她的姐姐有兩個孩子,弟弟也有兩個孩子,但是他們也不能指望孩子,只能靠自己。

谷星楠的生活態度是,珍惜自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是非要生孩子不可」。他喜歡孩子,但心態穩定。他有一個弟弟,生了一個兒子,因此沒有要生孩子的壓力。「在我的一生中,孩子並不重要」。

他也不感到孤獨。他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後來擔任中國青年報記者及四川記者站站長。「我喜歡看書,現在在看世界名著」。平時在家裡,他就聽聽音樂,看美國大片。「我專門買了一個大的電腦熒光屏,可以看電影」。他還喜歡在家裡種花、養草、養金魚。他說自己來自山城重慶,對大山有自然的好感。他的最喜愛的邉邮桥郎健!肝易约洪_車,到西點軍校附近的熊山(BearMountain)等去爬山,做有氧邉印埂

安排好生活提前規畫養老

陳思進說,他們計畫等父母走後,再返回加拿大,在加拿大退休養老。他們準備以後每年抽出幾個月去歐洲住段時間,主要是去意大利和法國,實地體驗歐洲文化。他說,因為沒有孩子,所以沒有負擔。他們計畫,將來再老了,就住進養老院。「西方人有孩子也進養老院」。

謝女士說,她現在是人到中年,主要是考慮賺錢以及退休後的生活。她打算,如果自己哪天老了,就住進養老院。她和先生準備回台灣養老,靠近兄弟姐妹,同齡人在一起有話說。她說,有孩子的家庭有他們的快樂。「他們看到孩子就很高興,整天為孩子忙碌」。

作為丁客家庭,他們現在主要是安排好生活,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目標。她舉例說,他們前一段的工作是換房子。此前,他們購買一套公寓,但考慮到將來的養老,他們將公寓房子賣掉,購置一套兩個家庭的住房。「這樣,我們可以自己住一套,出租一套,有點租金收入」。如果將來退休,租金也是一項收入。

那名匿名女士說,她也曾去老公家見過公婆,老公有兩個哥哥,都有孩子。「他管不了我」。他們倆人是同行。老公因為工作也是世界各地跑,曾經在亞洲住過幾年,對非歐洲文化具有包容心。他們下月要去加勒比海度假。她對將來沒有想過,等到退休時再說。「現在,想了也沒有用」。

一路走來對人生認識更清

陳思進說,他一路走過來,對人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人們應該在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時間是留不住的。過去,中國大陸的高中生和初中生上山下鄉,只是身體上受到影響。而出國留學受到的影響則是全方位的。「我們處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裡,受到的影響更大」。

陳思進在北美生活20多年,經歷坎坷,回頭想想,出國不一定發展得好。例如,他讀大學時同一個宿舍的下舖,當年一起考托福,申請出國留學。他拿到留美簽證,而下舖卻被拒絕。下舖按部就班結婚生子,家庭齊全。「而且,人家現在是高級幹部,還是全國人大代表」。現在的中國留學生與早年的中國留學生不同。現在有錢的中國家長人在美國買車買房,給子女留學用。早年的中國留學生都是設法留下來,而現在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多樣,或者留下,或者回國。

謝女士說,她的父母生她時,年齡已經很大了。因此,她特別羨慕年輕的父母。她認為,如果結婚時是20多歲,就生孩子。「年紀輕,體力好,對孩子也有好處」。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長大後,自己還年輕。「我的同事父母來美探望,很年輕,可以到處玩,真讓人羨慕」。年輕時做父母是件很幸叩氖虑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