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雪的说课稿28

鲁迅雪的说课稿28

2015-11-27 20:12:38热度:作者:来源:

话题:鲁迅雪 人生哲理 人生感悟 说课稿 鲁迅雪的说课稿28 

《在山的那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理解诗歌蕴含的 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 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会学生把握“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思想主题,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教读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法: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要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或者爬过山吗?”当你们面对连绵不断的山时,心里想到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看看同学们是不是能和诗人产生共鸣呢?”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背景介绍: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作者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他“小时候”的真实写照。他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作者的一生。《在山的那边》后被初中语文课本入选。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勾画出诗歌的重点字词,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带有感情。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

1)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

2)文章两大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学生在听同学朗读诗歌同时,理解中的疑难诗句。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 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6)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作用强调“我”对理想 的执着追求。

(五)、教师提问,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答: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意味和感情? 答: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六)、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拓展迁移思考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1)同学们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完这首诗有什么体会?

(七)、发散思维训练: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说一段话,主题任意。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不畏困难的精神,从险阻勇于拼搏的坚定信念。可是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出发,

(八)、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九)、布置作业

联系自身生活经验,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为题目写一篇短文。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十)、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是讲的不够精细详细,感觉没有完全的带领同学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没有

达到完全的内化。讲课时仍有点紧张,对于诗歌来说我感觉朗读的时间可以增加一些,以便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